第119章 清真寺的中国风格(2 / 2)
亭西有登月台之甬道,长约10米。
两侧置石栏板,栏板外有海棠形鱼池,池深约2米。
池底砌盆座,叠石成峰,高约4米,南峰曰“招云”,北峰曰“邀月”。
通道下有石拱涵洞,贯通鱼池,意境若桥,两峰顶端,泉石涓滴,时闻水声淙淙。
分明一尘不染之佳境,暗隐园林画意之静幽。
无论其如何花样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中国清真寺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教建筑的某些特点。
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及其右侧的宣教台。
从方向上看,无论寺址位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其礼拜大殿一律建在坐西朝东的方向,圣龛均背向西面。
这是因为位于中国西方的麦加克尔白是伊斯兰教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都必须面向它。
湖北原武昌清真寺方向不正,寺门面向东北。
所以大殿建为六角形的六方重檐周围廊式,殿门虽与寺门一样面向东北,但圣龛恰在正西,符合伊斯兰教的朝向要求。
这种既坚持教规原则又因地制宜灵活施建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中国清真寺大殿,无论其华丽还是淡雅,无论饰以彩画还是素雕,大都是以美化的古兰经文作为装饰,从而使殿内清新爽目。
在中国,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清真寺也不少。
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兰教建筑的移植时期。
从工程用料上看,多为砖石结构。
清净寺大门及大殿石墙的砌法很独特,系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
有种砖砌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对中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
邦克楼或望月楼,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
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沿着甬道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平面布置非左右对称式,用小天井而非四合院式,独具特色。
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是阿拉伯情调。
广州怀圣寺光塔,其型制与中国佛塔当显然不同。
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凡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
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
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底至顶各为154级砖阶。每上数阶,即设一窗口以采光线。
塔身内外均墁白灰,故外表光洁古朴,“望之如银笔”。
塔顶有一金鸡,可随风转,以测风向。
从细部处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风格。
如还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拱雕饰,气势雄伟壮丽,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
中国早期清真寺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样,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物。
但尽管当时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很少,这种影响也并非绝无。
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法式,新内容。
另一方面也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某些尝试。
到元代,这种尝试更加趋于大胆,除一般外观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后窑殿用砖砌圆拱顶做法之外,已开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
以独特的无梁殿结构以及精美的伊斯兰教石雕,丰富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
在葫芦不停地讲述中,给子慕一种启示,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即使是相互在排斥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着,建筑的融合就是十分明显的例证。一切想隔断历史,或者断绝交流的想法都是愚昧的。
那么在阿拉伯建筑方面选什么类型,就十分明确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