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5章 自热盒饭(1 / 2)
乔辉问道:“什么烟,拿出来我看看。”
老兵猛摇头:“没有了,剩最后一根我抽了。”
乔辉一瞪眼:“少废话,把烟拿出来。”
老兵不情不愿的在兜里拿出一包红塔山来,乔辉一把抢了过去,啧啧有声的说道。
“红塔山二十块一包,我都舍不得抽,你小子够奢侈的。”
(一包红塔山二十块,会不会有人喷?九十年代的小说,二十一世纪的物价?我看过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孔书记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
一次到阿里党校讲课,一位同志在桌子上放了两盒红塔山,孔书记当时就发火了,说: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却要二十元钱,吸一盒红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
老兵嘿嘿一笑:“我就是想尝尝啥味儿,发了津贴我就买了一包,下次肯定不买了,也没钱买了。”
乔辉拿出一根叼在嘴里,又扔给周安东一根,然后把烟还给了老兵。
“钱省着点花,别总是大手大脚的,攒点给家里寄去。就算家里用不到,自己攒着以后娶媳妇不行?”
“放心吧团长,就这一次。”
老兵没有注意到,旁边两名炊事员,看着他把烟揣进衣兜,眼神很是不怀好意。
周安东把烟点着,看着厨房好几口大锅,还是烧的煤。
“你们每天早上,给这几个灶台生火,就得一个多小时吧。”
“用不了一个小时,十几分钟就差不多了。”老兵指了指正在炖牛肉的灶台:“看看这个灶台,跟其他的是不是有点不同?”
“是有点。”周安东点点头:“这个灶台稍微矮一点,是用不规整的石头搭建的,都是用泥勾的缝。
旁边这几个灶台不同,是用红砖搭建的,勾缝用的也是水泥,而且看起来也是非常美观。”
老兵收起了脸上的笑容:“这是一口老灶,去年五月份换防的时候,一位老班长跟我讲了很多这里的故事。
这位老班长是七三年的兵,他十六岁参军就来到了这里,五年后在他的老班长手里,接过了这个老灶台。
他跟我说,跟当年比起来,这个时候的阿里已经算是天堂了。那个时候啊,阿里便是不毛之地的代名词。
枪和锄头两头拿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每天都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地里哪种菜熟了,之后几天的餐桌上便是这种菜的各式做法。
像是土豆熟了,老灶台上便是土豆丝、土豆片和土豆泥的排列组合。一旦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或者遇到连续的恶劣天气,他们只能白米饭啃腌菜,压缩饼干来填饱肚子。
说起那时最艰苦的,就是巡逻执勤。有的连队守护着好几块界碑,四十多公里的山路,来回需要4天3夜。
巡逻中的热食保障是种奢望,每次出发前夜,老班长便站在灶台前为战士自制压缩饼干。就是土豆粉加上玉米面和水,撒上盐巴,放入油锅中调炒,烘干后便可制成。
未来四天,巡逻士兵就靠着这些自制饼干果腹,再配上冬天的白雪和夏天的山泉水,唯一的开胃小菜是腌制的萝卜丁。
老班长跟我说,他负责团部食堂伙食十五年,穿上军装正好是二十年。而这个老灶台的炉火,已经整整燃烧了三十年。
就是十多年前营房重建的时候,这个老灶台都没有拆除,炉火也一直燃烧着,没有熄灭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