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剑指辽东(2 / 2)

加入书签

‘那就推广开来,除非山区,就学不易的村寨,否则入蒙不足七成的,县令、主薄、教授去职。’

这个命令一下可能冤枉一些人,但是朱慈烺在所不惜。

孩童开蒙关系大明兴衰,也只有他最知道干系重大,如果他不大力推动,可能严重拖累大明国力上升。

更是无法动摇士人独霸大明知识阶层的畸形状态。

‘再者,钱币流通后,每年从其收益中收取三成作为开蒙的费用。’

朱慈烺也是下了狠心。

日常开销不足,没法腾挪,那就抽取货币发行后的盈利。

必须推行下去。

其实他很想向欧洲各国一样,如果不送子侄入蒙,就罚款甚至入狱处置。

但是大明之广阔,贫富差距明显,百姓目不识丁众多,素质不高,胥吏权势过甚,他怕有大票胥吏利用这个机会打压庶民,这些胥吏都是擅权的好手,因此他只能暂先隐忍。

“微臣领命。”

孙传庭拱手。

众人看出了殿下对推动开蒙的决心。

如此投入仅次于官员、大军的开销,处于第三位。

“殿下,东征统帅刘之虞率军刚刚抵达大沽,随同回军的有三万多军卒,此外蓟镇五千军卒留在了下关驻守,同船抵达的还有在倭国获取的军资一百多万两。”

陈新甲躬身道。

阁臣嘛,言辞讲究,什么军资就是各个骑营在倭国江户附近富庶地带抢掠的金银。

但是不能提抢掠之事,只能说军资。

否则可能引得一些道德君子纷纷弹劾。

搞的朝廷声名狼藉,十分被动。

“很好,诸军很能干嘛,”

朱慈烺笑道。

众人也是轰然大笑。

朱慈烺发现这些阁臣也被他带坏了,对于官军抢掠看的很平常。

‘至于弹劾,不必理他,正所谓敌之仇寇,我之英豪,这样的抢掠大大削弱敌人的军资,强壮我军实力,等同建奴入寇撕扯我大明身躯,因此哪怕弹劾有三尺高,本宫也不会惩处一人,相反,本宫会褒奖刘之虞,这一仗简直是兵不血刃,而且获利颇丰。’

朱慈烺环看众人,

“卿等记住,对待敌人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宽恕怜悯,直到敌人跪地臣服,至于那些迂腐的弹劾,看看那些言官是否不堪一用,不行撤换就是了,他们的弹劾才是资敌。”

大明的迂腐之人太多了,其实就是虚伪。

这些人上书言之凿凿,自己做事必然私利为先,两张皮的虚伪之人。

“殿下,刘之虞报禀,长州藩和萨摩藩都在扩充领地,进展顺利,倭国幕府对萨摩藩没有办法,却在向关西调集大军,准备消灭长州藩。”

陈新甲躬身道。

‘九州萨摩藩无人可制,萨摩藩果然是倭国强藩,岛津家的家臣也真是能打,九州几年后必然是他们的,长州藩只怕压力很大了。’

朱慈烺点头。

他对倭国一直关注,到现在为止,倭国兵略都是按照他的规划施行。

“长州藩毛利秀就上书,希翼重金雇佣我大明军卒参战,希望殿下允许。”

陈新甲的话让朱慈烺笑了。

这就是他提点刘之虞,刘之虞告知长州藩的。

他估计萨摩藩没有问题的,但是长州藩压力会很大。

虽然大明支援了长州藩大批兵甲,军械很多,但是军力不足是硬伤。

长州藩要想守住,必须借助大明军力。

但是大明军不好明晃晃的助阵,还得从幕府那里压榨钱粮呢。

那就只有雇佣兵了。

好在大明流民中参与义军,后来被遣散的怕有几十万,这些人经过整训上阵绝对是悍卒。

倭人军卒远远不及。

同时这些军卒可以借此赚取不菲的钱粮,资助家中,各处都是赢家,何乐而不为呢。

后世使用雇佣兵是用烂的,就是现在欧洲雇佣兵众多,有名的就有瑞士雇佣兵,日后豪富的瑞士人现在穷的只能专职雇佣兵。

‘诸卿,派出雇佣兵掌控邻国的局势,是我大明以后要常常施用的,不耗费大明的钱粮,却能让敌国受损,为何不可,本宫允了,兵部招募两千军卒送去长州藩,这是统军的必须是我大明军将。’

明人的军队,哪怕是雇佣军,也必须是明人统领,倭人是绝不可能成为统军大将。

“只是如此长州藩能答应吗。”

吴甡疑惑。

‘长州藩要想活下去,只有借助我军,哪个藩主哪怕捏着鼻子也得认了。’

孙传庭的话让众人哄堂大笑。

曾几何时强硬的敌人倭国,如今被大明开始肢解。

这让诸人分外痛快。

当年神宗朝没有解决的劲敌,如今被他们轻易击败,降服,怎么一个爽字了得。

“嗯,当年倭人觊觎中原的时候,没想到今日四分五裂的局面吧,这就是报应。”

堵胤锡解气道。

众人点头,因果报应不爽,没什么可说的,对于倭人的困境他们绝对乐见其成,没有丝毫怜悯之心。

‘中原遂平,大败倭人,到了我朝北上的时候,从现下始,我朝当整军备战,剿灭建奴,收复辽东就在今朝。’

朱慈烺正容道。

众人闻之振奋不已。

大明中兴了吗,应该是,中原历经三十年动乱,终于平定天下,百姓安居,流民大大减少。

税赋大增,军力强悍,荡平流贼大军,扫荡南洋,击败倭人。

但是没有收回辽东,怕是谁也不好称之为中兴。

辽东毕竟就是他们这一朝丢失的。

所以收复辽东是所有人的执念。

“孙卿,你会同阁臣,赞画司订立一个攻打辽东收复失地的兵略,切记,事关机密,不得泄露。”

朱慈烺道。

‘微臣遵命。’

孙传庭昂扬道。

众臣躬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