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海上烽烟起(1 / 2)
如果说日军第2师团的失败可以归咎于中国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有出奇不意效果的原因,败亡而不失悲壮的话,其拥有一战经验的海军驱逐舰队在对阵中国新成立不久的渤海舰队的败亡则完全是由于轻视和战术不当引起的。
根据战前的情报,中国新式驱逐舰还是仿制美国浅水型驱逐舰来设计的,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首舰“长江”号。
这款军舰堪称那个年代驱逐舰的巅峰之作,曾经为美国参加一战护航立下汗马功劳,数量也很大。
这种军舰非常适合于在内河行驶,但在近海的海岸线边担任护卫也能够堪用。虽然吨位不足挂齿,但它毕竟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自行建立的最大的军舰,意义非凡,对维护中国辽阔的海疆海权来说有极大的帮助。
将来技术成熟之后,完全可以凭此设计出一款适合于海上航行的驱逐舰。
它的优点是极便宜的价格,对围剿潜艇和防空有极高的性价比。不过由于当时各国对于海军的着力点都放在能够进行决胜的战列舰身上,还没有体会到未来的海战着眼点应当在于防范水下和空中力量,它的这种优点还未能得到重视。
起初美国军界还有些人担心中国海军会因此而崛起,像其陆军一样,但遭到了嘲笑:“这样的军舰造得再多,还能越过太平洋威胁美利坚吗?”
所以继美国放宽其炮舰的对华出口后,因为中国海军明显地仍然处在更大型的军舰的摸索期,所以对于“无关紧要”的该型驱逐舰的需求,美国政|府也就在默许间同意中国海军进行仿制:
确实,在远洋决战,看得还是战列舰的吨位和大炮口径,这种只能自保的小吨位的军舰不会撼动美国海军的任何优势。不过如果他们知道张汉卿只是在为中国的军舰制造储备能力和人才,他们肯定不会答应得如此轻松。
虽然旧中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造船历史,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能力和现有的工业水平是不相称的,偶尔的灿烂不能掩盖在海军人才上的落后。
因此虽然不少奉军高层,特别是以郭松龄为首的海军派人士非常希望能够寻找机会和支持建造中国自己的战列舰,以此让中国海军真正站起来,但牛X如张汉卿,亦不能逆历史事实而不顾。
战列舰是当时海上争锋的决定性力量,十分显眼。
制造它的技术复杂,还包括中国一直没有能力建造的巨型大炮、超大动力系统和超级船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海洋大国均封锁此技术,靠引进非常不现实,而自行摸索又费时持久,缓不济急。
反不如从小吨位舰艇做起,既能积累造船经验,也能由量变转向质变,让中国从浅水海军向深水海军逐步迈进,渐次形成战斗力。
因此张汉卿对中国海军用最少时间取得最大力量不遗余力,他也致力于对海军将领们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大炮巨舰的观念已经落伍于这个时代,而且对其的武装不是中国现有工业实力可以承受,但是改变战略及有效的战术运用可以在海军发展中别树一帜。
在他的影响下,海军对于潜艇、鱼|雷艇的战术研究,对于海空一体战术的演练是中国海军有别于世界各大海军强国的亮点。
时至今日,在渤海湾,中国已经拥有6艘潜艇、18艘鱼|雷艇和主要由水轰-1和鱼轰-1组成的水机第1联队和鱼轰第一联队满建制的两个大队,总计198架。
此外,值得作为渤海舰队司令宋长治中将欣慰的是,他在战前即拥有了一支由10艘军舰组成的第1驱逐舰支队和由6艘赶制的驱逐舰组成的不满编的第4驱逐舰队。和华南、长江两舰队的驱逐舰一样,这些新驱逐舰都是那种平甲板,有四座烟囱,排水量一千二百吨,吃水深度九英尺十英寸…
当初引进其的目的即是万一战争进程不尽如人意,中国海军即可以以此种军舰沿江退入内陆,使日本庞大的海军“望江兴叹”。
这些被张汉卿称之为中国第一代驱逐舰的“大型”军舰----也许在美英日等海军强国来说,1200吨的军舰不值一提,但对于屡屡从海上被外国列强突破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中国现阶段能够独立并批量建造的最大的军舰了----虽然之前也有为美国建造更大型军舰的光芒,但从成军的角度,这才是中国造船业真正的实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