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不算成功的成功(2 / 2)
响应《时代快报》的呼吁,及人民党在各地的组织宣传,全国有1200万人参与了这次声援。在英、日租界地,虽然后来暂停了罢工活动,但是来自广东的“省港大罢工”却使时局向有利于上海谈判中国一方的方向。
广州处在京广、大小京九三条铁路线上的节点位置,对华南的经济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于学忠入主广州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规划。
他是军人,但张汉卿给了他在华南的大权,因为他还兼着华南局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尽管当时张汉卿因鞭长莫及且交通不便,都放手与他,但他懂得放权。广州军区辖下的几个省的政事,特别是所在地广东的事宜,他都放手让陈炯明来干,因为陈是少帅选中的人,他相信少帅不会用错人。
陈炯明本为党外之人,却受到如此信任,他又有行政能力,当然卖命地干。因为广东大建设,亟需有技能的工人,而相近的香|港,是挖掘人才的不二选择。广州本来就是华南大埠,经济条件一直很好,很快地,威胁到香|港的经济地位。
不过没等港英当局有所动作,五卅运动开始了。既是响应,又是机遇,人民党广东省委根据张汉卿指示,在广东军警的严密保护下,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声援。通过南北夹击的方式,逼迫英国人在谈判桌上松口。
工人成立了纠察队,封锁香|港,禁止粮食输出香|港及经香|港之货物入口。香|港政|府最初对此事持强硬态度,要求伦敦派海军华南各港口。
但是香|港当局的强硬碰到更强硬的中国政|府,于学忠受命提升广州军区的战备等级,离香|港最近的深圳一侧也出现了大量的武装警察,还有大炮。
华南舰队也起锚升火,在珠江口一代巡弋,一度还传出人民军将攻陷香|港的传言,令香|港一日三惊,导致先后有十四万人逃离,前往广州、佛山等地。
同时,香|港交通断绝,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供应困难,物价飞涨,垃圾粪便没人打扫,香|港成了“臭港”、“饿港”、“死港”。
弹丸之地和国家斗?妄想!不像上海,绝大多数工人是吃住在华界,在租界上班,长期罢工影响的是工人自己的生活。香|港早已成为英国不是领土的领土,又孤悬海外,中国大陆可以轻易地对其施加影响。
中国动用国家力量,东起汕头西到北海,千里海疆都实行封锁,使香|港经济全面瘫痪,港英当局每日损失180万元。
英国不甘示弱,联合了其它国家要一致对付中国。但是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岂能说放弃就放弃?人民党只用一个“特许制度”就轻松搞破它的招数了:“凡不是英国货及英国船不经过香|港者可直准其来广州”。
这个办法争取了广东商人的中立,稳定了广州的金融。
由于五卅惨案的交涉中张汉卿决定“区别列强,专门对英”,所以对其他国家网开一面。能够趁机抢占英国人的市场份额,那点可怜的“道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英国成了独家寡人的局面。
受到南北夹攻的英国渐渐感受到压力,他们在私下里的措辞也渐渐表现出了有妥协地后退然后迅速结束事件影响的想法。
敏锐的麦耶觉得似乎可以借工部局的“无足轻重”的内部处置来对外显示出诚意,他建议可以通过用“调职”的方式把工部局书记鲁和换掉,而不是中国建议的“撤换”。虽然两者都差不多,但是英国人可以感受得好一点,而中国人也可以理解为一场胜利。
这一想法博得多数意见,连英国代办白拉瑞自己都赞成,但是工部局激烈反对。
上海领事团,尤其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对五卅事件的反应并不令人奇怪:他们在上海这个殖民地的乐园中浸淫多年,将公共租界为独立王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面对租界巡捕肇下的惨祸,领事团和租界当局无愧无悔。
所以当白拉德出于中外关系大局劝其接受处分时,总董费倍悖居然抱怨说:“为了抚慰一部分华人,工部局无疑正在受人代过。”
不过鉴于工部局是六国任命的特殊行政机构,包括领事团、公使团及其委任的委员团都不能直接干涉它的运作。它不同意对自己的相对于承认错误的处理方式,公使团也无可奈何,只能看着继续着他们的无奈。
好在有放人、撤军两项措施在,市面上激进的情绪不再,剩下的是双方如何体面退场。就这样,已经比正史上好得多了。
此外在谈判场外,一场新的博弈开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