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助力(1 / 2)
天津港,傍晚。
廕昌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远处一艘巨轮的靠岸。他化装成一个商人,身边是各王府凑出来的忠实旗丁,均扮作脚夫。他们就像天津港无数以苦力养家糊口的苦哈哈们一样,在人群中毫不起眼。若是能让人稍感不爽的,是他们一行人留下的辫子太过于自然,显然是受过长期的“熏陶”所致,不过算起来这也没什么奇怪,毕竟,民国成立还不久,很多遗老遗少们都还拒不剪辫子,连国学大师王国维都留着呢。
可是唯一让人生疑的也是这个辫子,因为要出苦力,留着辫子极不方便,所以至少在码头工人这个行业,留着辫子的是极少,别说这一群人了。
奉情局天津站站长刘多荃早已奉命盯着这批不寻常的人物。天津是奉情局在关内的极重要一站,堪比北京。奉情局在此耕耘了一整年,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应的情报采集来源与输送渠道。当然,“宗社党”向日本人购买军火的消息,是高纪毅亲自向他通报并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查清楚这批军火来津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
因为这批军火对张汉卿、乃至张作霖都相当重要。
是部队亟需的大炮。
在坦克未出现之前,大炮是名符其实的陆战之王。即使是坦克,也只是高度机动化了的火炮而已。自1915年国际再对华实施《禁运军火协定》后,北洋军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特别是武器的渠道被关闭了。
隶属于中|央的军队还好些,他们可以持续地获得国产的火炮,但是已经渐渐沦落为后娘养的奉军,就不免地受到影响了。
要说当时中国的火炮并不像后世宣传的那样“一穷二白”,我们的火炮也曾经辉煌一时。上溯到1903年,北洋新军装备了6门先进的德制克虏伯退管式14倍75毫米管山炮,它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山炮了。经过严格测试,该炮性能非常强大,随后又追加了72门,武装到最早的北洋六镇中。
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根据该火炮进行仿制,最后成功制造出,当然和原厂还是有一定差距,这是工业水平决定的。其炮架为双轮单脚式,行列全重405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射程四公里。除当时最先进的部件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都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不过由于比较先进,年产仅六门。
在1913年的时候进行了改良,后来有好几个名字,一般叫沪造克虏伯式75毫米山炮,简称沪克75山炮。与之前仿造的近500门山炮成为清末和民国时期各派系军队的重要打击力量。当时二十七师分得18门----正好够组建一个炮兵营的。能分到这杯羹,还是借了二十七师还算北洋元老部队底子的光。
对北洋军来说,山炮甚至比野炮还重要,因为北洋军大部分是轻步兵,火炮主要用作步兵火力支援,所以火炮能够跟上步兵行进速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时中国道路状况很差,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公路,只有土路、小路、山路。这种地形,野炮是无法发挥威力的,因为这种地形靠骡马拖拽基本不可能。所以,能够拆成几个部分、由骡马甚至士兵背负的山炮就是极好的武器了。
一晃又好几年过去了,二十七师还是这点家底,也就零星购买了些。但是世界军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当初还算先进的山炮,很快就落伍了。尽管在研发当年属世界最尖端的火炮时,号称“具有半个世纪内全部先进的火炮设计理念”。
炮兵不同于其他兵种,性能落后的炮兵,还不如没有炮兵。远不及敌人的炮兵在实战中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浪费大量的后勤补给和军事资源,得不偿失。27师要防备的对象日本人在1908年由岛川文八郎设计成功出一款新炮----四一式山炮,性能全面压过沪造同型山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