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魔界阴谋(2 / 2)

加入书签

瞿昙寺:距城区20公里,明代宫式群组建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洪武年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赐寺匾,是明王朝直接派员修建而成的,在藏传佛教界负有盛名。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浑、彩画绚丽、美不胜收;400多平方米的壁画描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笔触细腻,色彩斑驳,实属珍品。全寺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

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距县城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墓地坐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一处距今四千多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氏族公墓地,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占地11。25万平方米,墓地集中,规模宏大,

在国内实属罕见。已发掘1730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37925件,其中一件象征生殖崇拜的裸体人像彩陶壶,是举世罕见的国宝,现存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已挖掘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墓葬170多座,1974-1980年,青海省考古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共发掘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1370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绿林石、海贝等文物37529件,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出土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墓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成立了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修建了彩陶博物馆。

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仓家峡、水峡(水峡石佛)、央宗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关帝牌坊等名胜古迹,使游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乐都区历史悠久,涌现出的历史人物较多。仅以乐都籍较为出名的人士为例,有明代世袭指挥佥事、保卫西宁阵亡的阿承印,明代副千户、随明成祖北征屡建战功的赵胜,有康熙皇帝亲自召见、授于襄阳总兵官职的祁伯豸,有参加近代同盟会、升任督署警卫营营长、与刘伯承元帅并肩作战的国民革命军先驱焦桐琴等军政社会界名人;有吴拭、谢善述、罗桑更登、李生香、吴邦振、罗桑香趣、孙克恭、张得荣、郭世清、段树性、祁国钰等文化、体育、教育界人士;有却吉尖参、裴全朝、裴尚朝、马河清、马正谦、贾玉珍、邹国泰、王长生、谢天卯、蒲生江、李春杰、潘发贤、杨茂林等名医、艺人和能工巧匠,等等。其他的还有北魏名臣、陇西王、冀州(今河北省)刺史,征南将军源贺,源贺是青海历史上在中原王朝历仕最高的著名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孙多为朝廷显族;明代土司、将帅、第十一代东祁土司祁秉忠等。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别名海西,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由于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的西部,北邻甘肃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青海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邻,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辖德令哈、格尔木两个县级市,天峻、都兰、乌兰三个县以及冷湖、大柴旦、茫崖三个县级行政委员会。总面积325785平方千米,人口38万(2010年)。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位于德令哈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5。17%。州域主体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面积25。6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

海西州的地形主要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东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格尔木市附近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是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口是出入西藏的重要关隘。海西州扼内地进出西藏之咽喉,在稳藏援藏方面作用突出,是巩固祖国西南边防的后勤保障基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地,两汉时今海西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若羌国”。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海郡,今海西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

东晋后期,今海西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谷浑)。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位时(约公元452年),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境内,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鄯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国灭吐谷浑据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政权——角厮啰势力范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元顺帝时,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西部地区。

明初,今海西为安定、阿瑞、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攻破塞外四卫,至此,成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进入青海,统辖今海西地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庭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商上喇嘛移住巴彦托辉、岳霍洛依(即今都兰县香日德一带),为班香家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属之。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公元1915年),改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公元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上隶青海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此间,从民国24年至民国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萨克族先后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尔木设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作为青海省人委派出机构,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驻地迁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5月21日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988年4月19日,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2001年2月21日,撤销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设立怀头他拉镇;撤销郭里木乡,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撤销天峻县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撤销都兰县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撤销乌兰县巴音乡,并入茶卡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