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活在当下还是着眼将来(1 / 2)

加入书签

汉军席卷齐赵燕地,声势震天,如潮水般汹涌。

不同于陈胜吴广的义军,汉军更有组织性,又是筹谋良久,各郡郡兵以小当大,几乎没有形成有效的抵抗。

只是在吞下燕赵齐魏的一部分后,汉军也没有余力继续西进,新纳各郡需要人马分驻镇压,建立有效的行政统治。

后面还有大战要打,这些地方如果不能及时稳定下来,征粮征兵,一旦秦军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有见地的汉军官吏都知道这点,即使如一再强调兵贵神速的韩信,也停下了前进的步伐,驱逐张耳、陈馀残部于代郡,就着手布置防务。

“扩军还在其次,各级郡制得尽快疏理起来,如果没有完善的户籍,后期的征兵工作会遭遇大麻烦的。”

韩非的心情很复杂,自己一直渴望的存韩强韩,在汉地,被老八以另一种形式达成了。

但是,物是人非,韩国终究是不在了。

“各级法吏的培养工作一直是韩司寇在做,老夫职责是维系军事府的高度运转,政务府一应诸事当然是由司寇大人在大王的指示下进行。”

“但是韩大人之见范某不敢苟同,敌人已经有了防备,接下来咸阳大军来袭,如果不尽早扩军备战,只凭现在的兵力,恐怕难以抵挡。”

军政、民政各有侧重,范增与韩非关注的点都不一样,陈述的观点里都偏向于自己。

此时就显出韩经的重要性来,一旦下属有了分歧,身为主公者,必须做出决断,一锤定音。

“老九的建议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这对后面的征兵纳粮也有益处,正好能充分挖掘出各郡县的潜力,凝成强大的力量,获取最终的胜利。”

“范师傅所议却是燃眉之急,如果不能打败下一场大会战,一切都是奢谈,而且士兵的训练需要时间,断不能拿新兵蛋子上战场,通过大量死伤来操练精兵。”

这个时代的战争就是这样,新兵上战场,几场大战之后,存活下来的就是精兵,只是这种选拔方式过于严酷。

韩非皱了皱眉,大王这是和稀泥还是赞同范增的建议?

“以我之见,地方维稳建立各级行政机构势在必行,但是征兵工作也不能迟缓,要双管齐下,同步进行。”

“军队与地方官吏的工作不是对立的,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有了军队撑腰,官吏们的工作才好开展,而地方稳定,军队才能专心于前线。”

一地的物用是有限的,以汉城的人力资源,两者并重也有可能会两者都达不到预期,韩经已经做了决定,身为下属只有执行,韩非与范增咬咬牙,寻思开了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其实也不用那么发愁,大王所要求的并不是不能达成。”

场上众人都将眼光投向开口的陈平,自从他在汉城站稳脚跟后,屡屡献计,每矢必中,总是有一番新奇的见地。

“我军甲械粮草自十年前就开始筹备了,库用武具足够装备四十万大军,而且有大量提拔的成熟军官闲置,为的就是扩军时能立刻充任基层军官,加快训练步伐,使新军尽快形成战斗力。”

陈平不慌不忙,阐述之时显然是做过功课,对库存物用都有了详细的了解。

“至于司寇大人所言,平以为甚是有理,法治乃是国家存亡的基石,如果地方不靖,我军即使在下一场会战中战胜秦军,也将失去前进的动力。”

“到时候每至一处,政令不通,我汉军将陷入泥沼不能自拔。”

这与韩经的话大致相同,也是两不得罪,不过是多了些具体方略,加上数据使之看起来是可行之策。

“韩大人,在汉城的这些年,您大力培养法吏,完善法典,所为的不就是这一刻吗?”

韩非深以为然,自从大兴法治,忙得连酒都快戒了,宵衣旰食所为的就是能让汉城之法成为天下之法。

这天下终将纳入法治的范畴,七国的天下,法治九十九!

“不错,陈大人所言正是韩某心中所愿,我愿配合范老大人征兵征粮,供给前线,确保会战的胜利。”

焰灵姬看了眼韩非,对他即将推行的法治建设有所顾虑。

“秦法在天下行了十多年,我汉城之法是在秦法上加以改良,虽有区别,但是根本上颇为类似,一旦法吏进驻,会不会让六国之民以为我汉国与秦国别无二致。”

不等韩非回答,韩经就接过话头,“灵儿多虑的,秦法与汉法虽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具体条款细节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秦初行十一之税,随着频频对外用兵,税赋渐至五一,甚至更为沉重,这造成了大量百姓破产逃亡,成为大泽深山中的野人。”

“苛政猛如虎,无外于此,而我汉城自始至终,秉持十一之税,徭役给予工钱,不伤民不残民,百姓颀然。”

当初制定汉城的法典时,除了仿照秦律,韩经还特别对部分不近人情之处进行了修改。

像秦律轻贱商贾,汉律则是鼓励行商,但是以诸多法规规范商业活动,一旦商人为谋取重利枉行不法,惩处也是极重。

这一点韩非就不是很赞同,他的五蠹之说行之天下久矣,骨子里也是个轻商重农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