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郡府(1 / 2)
“字中有真意,岂是登堂入室之之境可以衡量?”宁升毫不吝啬夸赞,倒不是迫于郡守威压,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一手行草写得绝佳,甚至只看一眼便可体会此刻郡守心境何等平静。
郡守饶有兴致问道:“你能看出我这字中的真意?”
宁升道:“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郡守眼中异彩连连,没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还真看出字中真意,不免好奇其书法造诣如何,“能否见识一下小友的字?”
宁升没有推辞,提起那杆羊毫笔,因这羊毫沾墨量大,可以显露出草书的洒脱。当然狼毫笔也是个不错选择,其尖爽利,易于挥洒,能够表现出行云流水之感。选择狼毫还是羊毫,只看个人习惯。
宁升一鼓作气,写下“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当然这份潇洒比不得郡守,但依旧赢得其喝彩,“小友对于草书是有天赋的!”
斯坦启对二人舞文弄墨并不感兴趣,左右张望寻找先前邀请做客的那位书生。此人气息沉厚,修为显然不俗,倒是激起自己攀比欲,只一心想与之切磋一番,分出个高低。
很快婢女提着一壶好茶走来,为五人沏好茶后默默退至一边,忽然瞥见案几上多出的那副字,暗暗好奇是何人所写。那左右张望的男子一脸浮躁,显然写不出这般好的字。伊乙俨然一位弱女子形象,写不出字中的杀气。而牧晴……不知为何一看其就不会写字,那么就只能是那位与郡守攀谈的年轻人了。
……
“你可知这茶是何茶?”王天南问道。
陈正新摇头道:“不知。”
这佛陀山提供的茶为“普陀佛茶”,相传曾是大禅师璞真僧人创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炒制,提毫和烘干六大步骤。品尝时大有“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之感。
璞真僧人正是这佛陀山开山祖师,其创制的普陀佛茶后世专供方丈品味以参悟无上禅机。时至今日却破例招待如此之多“外人”,实属难得。
冲泡这普陀佛茶的关键在于佛陀山山腰间的那口仙人井,将水温控制在将沸未沸之际,将水倒入白瓷琉璃杯中,待七分满时投入茶叶。条索紧密卷曲、色泽绿润的佛茶犹如云雾一般飘在水中。约莫十息过后,茶汤便成黄绿色,味道尤为清醇。
陈正新虽不知师祖为何突然提及这“寡淡无味”的茶水,但因此获得不少知识,起码知道这普陀佛茶不俗。
王天南又道:“我想告诉你的是,品茶须心静,读书亦是如此。”
陈正新执弟子礼道:“弟子知晓了!”
此刻真武山上的一沉默少年正捧书而读,是茶圣陆雨所着的《茶通经》,其中专有一篇讲述敬茶礼。拜师敬茶有三讲究:一是茶汤不宜满,只需七分便可。二是敬茶时应将跪地将杯举至额头,以表尊敬,切记端平端稳。三是续茶,依旧是七分满,但温度不宜过高。
一切看似简单,但如何将整个斟茶敬茶过程进行的行云流水确实需要功夫。加上张参峰亦是一位喜茶之人,平日里钟爱崂山绿茶。
约莫五年前,这位丹武双修的道家修士还是一位瞎子。当时的他还只有五境修为,在江湖中算不得一号人物。但幸遇云安道长,将其带到道教圣地——崂山修行,患有眼疾的张参峰这才得以重见光明。在崂山修炼的这五年时间,三丰真人不仅修为直入八境,更是将道家内丹凝炼至道隐。
道家内丹分为三层:朴美,道隐和至无。分别对应: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崂山绿茶,醇厚浓郁,回味隽永。外形扁平光滑,茸芽细嫩。有一种天然的、独特的豌豆面或山栗子面的香气。据说以崂山太清宫内仙师井水冲泡之,可观一朵青莲扶摇直上,神奇至极。
张参峰看向面前师尊,问道:“陛下即将举办‘诸子辩论’,我道教被尊为国教的希望可大?”
屋内装饰简陋,除了书案椅子床之外就是那座茶台,煮水壶中正烧着热水,想来定是那仙师井水。
云安道长笑道:“道法自然!记住切莫重功利,那样道心不再纯粹,凝炼的内丹也会受到沾染。”
……
王天南又向弟子陈正新递去一杯清茶,问道:“你觉得这崂山绿茶比之普陀佛茶如何?”
陈正新一副毫不在意模样道:“各有滋味,以我所想并无高低之分,关键是否适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