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吴伦的自信(2 / 2)

加入书签

可因为害怕吴节,却不住后退。

“我当然知道你们是什么人。”吴节将目光落到那个中年人身上。

那中年人看起来堂堂一表,可院子里一乱起来,就吓得面色大变,不住后退,最后退无可退时,才靠到墙上,双手不住发颤。

显然,这家伙就是个没担待的胆小鬼。

吴节已经肯定他是皇族的王爷,心中叹息:想当年太祖、成祖、武德皇帝是何等的英雄了得,当今皇帝嘉靖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也是一个少见的英主。即便是在土木堡被瓦剌人k得满地找牙的明英宗,也敢上战场见血。同为朱元璋的血脉,怎么这家伙如此不堪?

吴论刚才被吴节呵斥得说不出话来,听到那小太监的喝骂,立即有了胆气:是啊,我如今可是傍上粗大腿了,又怕什么?吴节这鸟人在成都时也是运气,考中了秀才,有功名在身。但这京城中,小秀才多如牛毛,又算得了什么。

再说了,我吴伦同以前已大有不同,已经得了举人功名,已经稳稳地压了你这个小秀才一头。

哼哼,在座的其他人看起来都是来京城赶考的举人,我是不好去惹。

可面对着你这个酸秀才,我堂堂举人又何惧之有?

同吴节一样,吴伦这半年来也是奇遇连连。

他当初被万文明摆了一道,革除了秀才功名之后,心情抑郁,出门游学散心,并将户籍迁到湖北一个母亲的亲戚那里,准备当高考移民。

进入湖北境内是,吴伦在驿站中正好碰到王爷来湖北就藩。在知道对方身份尊贵之后,便写了个帖子前去拜见。

这个王爷就是被朝臣赶出京城,夺嫡失败的景王。

明朝自靖难和寰壕之乱之后,对地方上的藩王有严格的限制。

首先,藩王不得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护卫,不得参与地方政务,被彻底架空成一个摆设。

其次,藩王无事不得厉害所居住的城市,平日间就算是要出城一步也得出具公文,向地方政府申请。

不但如此,王府中的官吏也统一有中央政府指派,大小事务都要这些官吏点头才能顺利通过。

不但如此,藩王平日里还要受到地方官员和锦衣卫的严密监视。

这种情形,已经是实际上的软禁了。

一个士势的藩王,看起来地位是高,可其中的苦楚却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景王灰溜溜地被人赶出京城之后,一路上受尽了地方官员的窝囊气,心情正自郁闷。这个时候,吴伦突然投书求见,如何不让他心头欢喜。

况且,这人还是一个正经的儒生,曾经有过秀才功名的。

景王之所以在夺嫡斗争中败得那么惨,下来痛定思痛之后,他明白过来:“自己身边缺乏人才啊!”

想那富裕王,身边都是些如高拱、谭纶、张居正这样的大儒,这些人尖子使起坏来,你不知不觉中就落到人家的圈套中去。

如果自己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才,何至于连内裤都输得精光?

可读书人都很傲气,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这年头的读书人谁不是想着考个举人、进士,入朝为官,一个小小的藩王,谁肯屈就?当年裕王手头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才,还不是因为他是实质上的储君,代表着朝廷大义?

吴论当初投靠景王的时候,景王估计还想着来个千金买马骨,做个求贤若渴的姿态。

这一点,吴伦心中自是明了。

他当时也是潦倒落魄,也不管景王是什么人,只要看到哪怕一点希望,都不肯放过。再说,对于自己的学识,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天下文章,或者说出人才的地方总体来说分为四个地方。

首先就是以南京、苏州、扬州为圆心的江浙应天府文化圈,自太祖开科举以来,这一带出的举人进士数量最多,占全国的七成以上;其次是江西、安徽,有明两百来年,这里出了不少进士、宰相,以质胜;第三个地方是顺天府,京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来都不缺人才;最后则是四川的成都府,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老家,自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承。

吴伦能够在成都这种地方脱颖而出,自身的学养本就不凡,就算放在江浙那种遍地精英之地,也是中上之姿。

其才华更是了得,同林廷陈也在仿佛之间。只不过当初在成都时,为了讨好林公子,可刻意放低了身段。

果然,在于景王一席长谈之后,吴伦摇身一变成为王府的首席幕僚。

又通过景王的关系,在湖北将秀才功名补上了,并参加了今年的秋闱,顺利拿到举人功名。当然,这其中,景王和朝中拥戴景王的那批人肯定是用了力气的,这一点,吴伦也没去想。

古往今来,都是以胜负论英雄的,只要成功就好。

他这次进京,除了为景王夺嫡出谋划策外,还想拿个进士功名。

不得不说,现在的吴论志得意满,一看到吴节这个小秀才,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的同时,内心中却有这无比的优越感。

一想到这里,吴论有了底气,抬头看着吴节:“你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一个小小的秀才,胸中又能有什么格局?如今的我同往日已经不同,这外面的世界天宽地阔,却不是你所能想象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