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浪潮涌(二十三)(2 / 2)
村里的报告送到余香的案头,余香皱着眉头,细细地翻阅了他的创意方案。“还别说,这家伙的想法还有点名堂。”传统的文旅融合之路,不外乎就是看看花,观观景,吃点美食,度度假,买点土特产,大都属于大型农家乐的路子。但何晓敏这个点子,就有了点江南地带的做法的影子。“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生产力!搞影视观光基地,打的就是文化的牌子,挖掘历史文化,塑造乡土人物,打造乡村景点,有影视就有舞台剧目,有舞台剧目,就有文化产品的衍化。”
余香思索了良久,这跟当初吉娜搞旅游的想法,又大相径庭。“这是两条不同的路子,马塔桥村走的是稀缺路线,而他们这种想法走的文化创意路线!该怎么办呢?”
何大海见她一时拿不定主意,当即建议道,要不这样,我们先请文艺界的人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写点有名堂的东西来,试一试就能检验得出来能不能产生效果!如果能够产生影响,我们就闯一闯!如果不能,我们就暂缓。
余香顿时茅塞顿开,乐呵呵地答应了下来。“那就这么办!反正县里也再搞文化产业振兴,有文学创作奖励资金!可以现行用这笔资金来试一试!我去跟吕书记争取一下,把省市作协的会员都请来,集中搞一段时间的采风创作!
吕书记倒是很赞同这种想法,他高兴地点着一支烟说道,我们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这些年写当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嘛,也并不出彩!跟我们这个名声在外的文化大县比起来,名不副实啊!如果能够趁机推出一批优秀作品!那也是好事!”
采访活动由县文联牵头组织,余香亲自出席了启动仪式。但与这些作协会员进行了座谈,希望他们能够沉下心来,在示范片呆上几个月,多到有历史文化传承、有时代变化的村社走走看看,把这些深藏在群众身边的故事都挖掘出来,争取成为了示范片的名片。
何晓敏俩口子得知这个消息,乐呵呵地表示,他们将组织人员长期跟拍采风过程,到时候这些素材都是他们搞影视观光基地的影视资料。
白水河钓庄,因为采风活动再次被火了一把。
省市作协的会员们很喜欢白水河钓庄的文化氛围,何老六无心收藏的古书、古本,成了他们不忍释手的宝贝。白日里去各村转一转,与村里的老年人和年轻人摆摆龙门阵,回到白水河钓庄泡一壶川北老茶,守着一间间老木屋,静心下来翻翻这些孤本,文思泉涌写上一两章,写累了到白水河边散散心,时不时地钓钓鱼,跟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下几盘棋,倒也挺悠哉乐哉的。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白水河钓庄隐隐成了文人墨客的创作基地。
何老六和李金香闻着墨香,挣着欢喜钱,每天的日子比唱着歌,还要高兴。这些平常只在报刊杂志上才能见到的名人,竞相来到白水河钓庄,日久熏陶,他们也隐隐地把自个当成了文化人自居。何老六的木工老手艺,在这些文化人的指点下,日进千里,很快成了村里文化产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