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非常期待(2 / 2)
极都的历史堂拍马屁那不叫夸大其词,那只是说对于某一些事物的偏向。
但是史书上面往往是有一些夸大其词的成分,就比如说北朝的一场战争,双方动用的兵力达到上百万,这一点绝对是夸大其词的。
史书是谁撰写的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就极国人研究这些历史的时候,会对当时的生产力还有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
得出了一个正确的人数大概范围,然后再在自己的史书上面添上一笔,发表一些对于这些战事的看法,这些历史本身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他们的作用其实大多数对于这些打仗过程一些感悟。
包括地理,指挥,兵力数量,还有后勤保障,对这些事情的研究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不但能够教导学生,而且对一些真正的事情能够有一定的启发。
就连一些将军也是能够从中获益的,一些将军自然是没有办法像那些文学家一样对于本身当地的环境做出一个正确的理解,但是就这个事情而言他们做不到的不代表一些人做不到。
有些人做到了就可以把一个结论送于那些将军的人的身上,当一些将军得到了一些结论之后对这件事情就会有了一个很大的感悟,对于以后的一些词汇也能够做到一个尽善尽美。
当时北朝历史书上说这场战争双方动用了将近数百万人,其实只要是一个略微懂得打到的人知道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就这些人数而言估计2/3以上甚至说3/4以上都是一些后勤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就能够占到那么多的数量,也就是说真正打仗的也就是在10万左右。
再加上北朝是没有这么大的运输能力,真要拉开架子打架的话,光十万的兵力到场就得花费数月的时间。
莫瑜对这件事情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木有觉得当时的战争应该是在两点到三万左右,两到三万士兵的数量,指挥官大约十个左右,总指挥在两到三个左右,涉及到的城池不会超过三个。
这里说的涉及到的城池并不是说动用的人数所涉及到的城池,再说作战地点,所涉及到的一些地理范围。
莫瑜在说明这个事情的时候虽然是按照其它的历史书来涉及到的,但是当时也研究这种战斗的人也说过,基本上和莫瑜想的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
当然这样的战争不在少数,这就是吹嘘的人比较多的战争,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莫瑜他们是对本国的军事有一个具体了解的。
就莫瑜所掌握的信息来看,莫瑜觉得其实如果真的发生战争的话,极国一个月最多能够调动的部队其实也就是在十万左右,而且这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毕竟一个城池是需要一些基本的执法人员的,要不然的话是很容易从内部被瓦解的,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做到一个最基本的程度的。
而且在运输部队的时候不可能全部都以马车运送,大部分的部队还是需要步行出发的,不要看着北大城有两三万的部队,北大城有那么多部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驻扎于此。
还有附近的两个军团,附近的两个军团如果全部到达北大城的话也是需要一天的时间的,那么剩下的部队在进行陆陆续续的到达的话那就是要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了。
毕竟极国的防线是不能够以北大城为主的,拿极国去对比的真正原因就是极国有很强大的力量的,比起来一些所谓的北朝来说确实要强出很多倍。
极国尚不能够动用几十万的部队却真正作为一个打仗的,那怎么可能一个小小的北朝人口也就是那些人口,就能够动用那么多的部队去打仗呢。
如果真的能够动用几十万的士兵去打仗的话,其实后勤保障的部队就能够达到一百多万,甚至说二百万,其实当时北朝的人口也就是在二千万万左右,这已经是一个巅峰的人口了。
也就说想动用这些部队几乎就是把所有的士兵都放在这里,如果说士兵有那么多的数量的话其实也有,但是也就是说明了别的边防是一点兵力都没有了。
所以说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吹嘘程度对于平民来说还算可以,对于一个稍微懂得军事的人来说是非常的不屑。
事实上这种战争的描述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历史书上写的有二百万人进行战斗,这种级别的战斗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当时的环境当中呢。
基本上就是拿整个国运去对拼了,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在研究一些文字的时候是需要按照当时的环境去对比的,不能够总是对一些远古的东西抱有崇敬的心理,也不是一些东西越早越好。
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一个应有的规律去进行的,刚开始出现然后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后面说的人对这种事物进行改进加以修正,然后再慢慢的把这件事物推向顶峰。
一件事物最好的时候不见得是最早的时候,其实也绝对不会是最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有一个辩证性的方法去思考这件事物的巅峰时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