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 / 2)
文钦负责淮南,乐琳负责庐江,二人一个是扬州刺史,一个是扬州牧;一个是中央派在地方驻守的部队,一个是扬州的地方军。
二者互相牵制不说,甚至庐江的军力还在淮南之上,即使是淮南地区,文钦能调动军队也是有限,只有当战时,朝廷授予虎符,才可以全权指挥该地区的所有兵力。
这并非是针对文钦专设,而是历来已久的制度。
当年王凌身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扬州军事,一人统御两地,威势之重远在今日文钦之上,可就是因为没有虎符,不能调集众军,当司马懿大军前来征讨时,能指挥的只有本部数千人马,最终不战而降。
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必须先握住两地军力才有资本举事。
扬州牧乐琳此时也刚刚赶到城楼之上,见是文钦,暗责守将小题大做,不过既是文钦来访,自己出去迎接也是应该。
乐琳想到此处,转身便要下楼迎接,忽然心头一动,转身再看,不禁心头狂跳,文钦身后骑军竟有千余人之众,骑兵之后尚有步卒,一目望去约有二三千人,要知道文钦本部也不过六,七千人,城下步骑之众将近五千,乐琳一时不明所以,疑虑丛生。
“文扬州率众前来,可是有了敌情?”
城门处一人昂然而立。
文钦见乐琳在城楼上并无出城迎接的意思,心内暗自堤防,抬首道:“某受命宣诏而来,乐扬州何以不见?”
说话间,一行人已接近吊桥。
“既是宣召,何以众军随行?”喝问者见文钦似答非答,左右骁骑簇拥,身后众军紧随,大步向前再次扬声喝阻:“朝廷使臣何在?”
文钦一行人闻声,理都不理双腿轻夹马腹,加速冲过吊桥,喝问者在城门下,见文钦等人骑马直冲过来,视自己如无物,连忙闪身躲避,骏马擦身而过,身后骁骑一拥而上,直入城门。
乐琳在城楼观之,顿感不妙,只见文钦入城之后翻身下马,大步踏上城楼,直奔自己而来,所属步骑却是将城楼团团围住,乐琳心虚,见如此情形,哪还不知发生何事,转身就跑。
文钦也不着急,手按佩剑,缓步而追。扬州守军见主将往城楼上跑,文钦在后面追,方才转醒过来,可惜为时已晚,文钦之子文鸯带领士卒,将扬州守军一一缴械。
城门喝问者让过文钦大军,见此情形,疾呼造反,被正在入城的镇东将军毌丘俭背后一枪透胸而出,倒地身亡。
跑到城楼顶端,乐琳是避无可避,见城楼之下,一片片都是文钦的淮南军,自己的扬州军已然被完全控制,远处数支淮南军,奔往各个方向……
扬州彻底完了,等他待转过神来,文钦手持长剑登上顶楼,看着自己就像看一个死人。
“仲若……仲……若……”
没等乐琳说出什么,文钦手起剑落,乐琳顷刻毙命。
司马氏走狗,死有余辜!
文钦随手割了乐琳首级,命人传首四方,不多时,各部来报,扬州城内已然平定,守军尽降。
扬州既定,文钦威名盛重,士民无不敬畏,短短数日,已然收编两淮,扬州大部分军卒。
除了扬州城的军卒之外,淮南淮北两地尚有屯田军,这也是文钦要拉拢收编的对象。
当年朝廷准备大肆屯田,兖州刺史邓艾经过考察后认为两淮之地“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于是著《济河论》深得司马懿赞同。
从此以后,两淮之地大兴水利,广屯军田,一片繁荣景象,两淮军粮充足,又无水害,连年丰收。
所以对于此,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是志在必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