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春消夏长,日化元机。(1 / 2)
次日一早,王枯荣、若火、荣菁三人一行来到了清凉山中,经过一路跋涉,远远的看到一个山谷。走近一看,只见山谷中藏有一座古刹。这座寺庙的山门正中刻有“清凉寺”三个大字。左右两侧刻有楹联,上联是:“清凉山中话曼殊。”下联是:“曼殊石上说清凉。”
王枯荣一行三人远远的来到清凉寺的山门之外,只见山门之下垂手站立一名老僧。这名僧人修髯伟貌,相貌奇古,神采奕奕,气定神闲,别有一番洒然的气概。
“阿弥陀佛,三位高士有礼了。老衲清凉子。山中闲坐之余,得知尊驾幸临,不胜惶恐之至。请三位高士到后院精舍稍坐,老衲即刻吩咐弟子们看茶,请……”山门下垂手的老僧,见王枯荣三人来临,双手合十道。
王枯荣三人见老僧有请,遂移步清凉寺后院。四人坐定后,就有沙弥上了四盏茶和三五盘果子点心。
“清凉子大师有礼了,我叫王枯荣。是一名凡夫俗子,偶尔得知贵宝寺有佛们真传,故冒昧来访,希望能够学到一些本事傍身。”王枯荣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哈哈,阿弥陀佛……王高士太谦虚了。正所谓佛渡有缘人,既然三位高士能够找到这里来,就是有缘人。既然到了此地,不妨盘恒几日,让老衲略尽地主之谊。三位高士可有兴趣随老衲游览一下本寺,让老衲将本寺的来历典故等说给三位高士听?”
“荣幸之至,大师请讲。”三人随即起身,在清凉子的引导下观赏游览清凉寺。
“清凉山俗称五台山,我清凉寺就在五台山中。清凉寺因“曼殊石”的典故而广为人知。“曼殊石”是我寺的镇寺之宝。几千年前,曼殊菩萨途径五台,见这里风沙蔽日,酷暑难熬,他为了造福这方土地的众生也为了方便讲经说法,便找来一块“清凉石”,借助“清凉石”的功效,使五台山的气候得到改善。后来曼殊菩萨就经常跌坐在这块石头上讲经说法,所以“清凉石”又名“曼殊石”。
再后来,慢慢的就兴建了一座清凉寺。清凉寺建寺之初就兴建了南北两处寺庙,北寺是由信众们在曼殊菩萨讲经说法的地方修建而成的。南寺是由曼殊菩萨的弟子,在曼殊菩萨经常休息的一个山谷中另行扩建而成的。所以清凉寺有南寺和北寺之分。不过因为历史原因,原有的清凉北寺已经焚毁。咱们脚下的清凉寺,是清凉南寺,也就是由曼殊菩萨的弟子在曼殊菩萨经常休息的山谷中另行扩建而成的寺庙。因为地处深山幽谷,不显于世,才得以保存。全寺计有山门一座,天王殿一座,大雄宝殿一座,演法宝殿一座,藏经阁一座,后院有大大小小精舍25间,这25间精舍既是僧人休息的地方,也是禅房。另有塔林和方丈院在谷中深处,塔林用以存放僧人的舍利,方丈院是我平日休息和打坐参禅的地方。
清凉寺因为地处山谷之中,环境清幽宜人。谷中藏风聚水,气流含而不泄,水流蜿蜒多姿。茂林依依,山石迥然。谷中内部,地势比较开阔,呈现口袋形状,除了建有寺庙外,还开辟有20多亩农田。遇到天灾人祸,全寺僧人躲在寺里,倒也是一个上好的安身立命之处。”清凉子将清凉寺的来历交代的很清楚。
“现在咱们寺院里有多少僧人?”王枯荣问道。
“清凉寺全胜时候,有上千的僧人。但是那都是老皇历了。自从建国以后,一直维持在一二十人罢了。当下,寺中方丈一人,管事2人,僧众12人。共计15人。老衲清凉子,暂代本寺方丈之职。”清凉子的语气有些低沉,显然是对没能光大寺院而有些忧伤。
“嗯嗯,大师也不必忧伤,正所谓穷通不二。当下清净无事,正是研修佛门精义的好时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王枯荣安慰道。
“呵呵,王高士明鉴。不是老僧自夸,老衲从5岁开始学习经文,至今也有整整一百年了。要说佛门精义,老僧还是晓得一些的。”清凉子拂着胡须,笑眯眯的对着王枯荣说。
“原来大师已经105岁了,大师真是佛法无边。羡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咳咳,来拜访大师之前,我们整理了一份礼物作为供奉。这是礼物的礼单,是晚辈亲手誊录的,请大师过目。”王枯荣被大师那双饱经世事的眼睛看了一眼,就知道不能再继续扯闲天儿了,连忙从怀里取出一份金质礼单,双手奉上请大师过目。
清凉子大师接过礼单,入手一沉!乖乖,竟然是由纯金打造而成的礼单,光是这一份礼单就不下数百克。接着打开礼单一看,又是一惊,只见礼单上写着:
黄金100斤。
白银200斤。
人民币现金100万。
上好米面3000斤。
上好花生油50桶。
新鲜蔬菜若干。
上好灯油蜡烛若干。
上好僧衣100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