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八章:柿子还是要选软的捏(1 / 2)

加入书签

第九百零八章:柿子还是要选软的捏(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会议还在继续,薛凯的话确实提醒了,之前周卫国的思维一直在死守和撤兵之间徘徊,并没有想过主动出击,听了薛凯的话,周卫国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

在开会之前周卫国就对双方的实力做了横向以及纵向的对比,得出的结论很不理想,如果让日军主力合围平津,八路军守住平津地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在日军主力合围之前歼敌一部,那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个道理周卫国自然知道,而眼下的局势突然间让周卫国想到了三国中后期的蜀国了,更联想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

诸葛亮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三国中,其智近妖,被称为“智圣”,其智力绝非我们这些平常人所能比,然而在蜀汉后期诸葛亮却在蜀国国力衰弱的时候接连六次北伐,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却没能取得半点战绩,甚至于连自己也病死五丈原。

然而回头想想,以诸葛亮这种精于算计的人,怎么可能会做赔本的买卖?

其实想想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

关羽大意失荆州,直接丧失了蜀国争夺天下的机会。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西取益州、汉中等地,一跃成为高富帅,真正地拥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可谓是刘备的上升期。

正当刘备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关羽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率军从荆州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时候刘备真正达到事业巅峰,眼看有希望一统天下。但魏国和吴国联合,关羽大意失荆州。

荆州的失去,造成蜀国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更要命的是失去了逐鹿中原的重要战略跳板。

刘备冲冠一怒为关羽报仇,亲率蜀国精锐,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动了夷陵之战,攻打孙权,实则是为了夺回荆州这块战略要地。

但这次老司机刘备,竟然阴沟里翻船了,被初出茅庐的陆逊打败了,蜀国精锐损失殆尽,蜀国元气大伤,要不是魏国虎视眈眈,吴国见也占不到便宜了,主动讲和的话,蜀国就玩完了。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韬光养晦,准备再战。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前期,诸葛亮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厉兵秣马,扫清内患,好不容易才缓过来。但是与雄踞江北的曹魏相比还是要差了很多,那个时候的曹魏可谓是兵强马壮,精兵百万,不管是蜀国还是吴国在曹魏眼里那都是小虾米。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蜀国更应该向吴国那样继续韬光养晦呗,别浪才对,不然枪打出头鸟,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却提出要北伐,而且接连干了六次,这一打就是十几年,比平头哥还执着。

实际上,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很无奈的,除了表面上所谓的一统天下夺回刘汉正统这个狗屁口号外,真正的原因就是诸葛亮担心魏军南下攻打蜀国,所以才出此下策。

诸葛亮很清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他也明白魏国和蜀国在整体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等到魏国吃饱喝足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

为此,秉承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诸葛亮不仅自己六出祁山让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

曹魏一看蜀国竟然还有心思和能力北伐,不得了啊,这个刺头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牛逼,暂时还是不要招惹这家伙为好,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实力强大的曹魏竟然没有主动南下,反而在汉中一线采取了守势,这一守就是几十年,直到诸葛亮去世才转为进攻状态。

虽然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并没有北伐成功,也没有取得多大的功绩,甚至是耗费了蜀国的国力,但正是由于不断地北伐,才延缓了蜀国的生命。不然以阿斗大帝那乐不思蜀的统治力,蜀国早就玩球得了。

现在晋绥察军区所面临的情况基本上也一样,敌强我弱,敌人进攻我方防守,死守其实和坐以待毙差不多,但如果就这样后撤的话,也不是周卫国想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