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游牧部落的生存之道(1 / 2)

加入书签

草原

木轼带着骑兵们进入草原已经四天时间了。

第一天,以四部形式分散开的骑兵部队一无所获。

第二天,倒是在远方发现几道身影和一群牛马羊,等到骑兵镇第二队队长何烨带领一屯人赶过去,那几个人已经骑着马跑远了,何烨带人追了一段路程返回,驱赶着战利品往前走,按照去年秋季的策略,等待敌人回来抢夺牛马羊。

没想到直到黑夜降临,被骑兵镇抢夺几百头牛马羊的部落也没有派人过来,似乎这个部落没有抢回牛马羊的想法。

第三天,骑兵镇又发现远方的几道身影,按照昨天的做法,等待着敌人的到来,偏偏昨天的事情在今天重演,依旧没有敌人过来抢夺牛马羊。

“什么情况,他们为什么不回来将骑兵镇抢走的牛马羊抢回来,他们不想要这些牛马羊了吗?”骑兵镇众人万分疑惑。

木轼召集队长副队长们开会商议此事,最终得出一个得到大家认可的结论:

可能这两天遇到的两个游牧部落都是小型部落,人口绝对不会超过一千,甚至有可能低于五百,部落人口如此少,其实力也是非常的弱小,仅仅是骑兵镇一个屯近五十人的规模,就让两个游牧部落放弃抢回牛马羊的想法。

作为一个小部落,他们不敢与其他部落发生战斗,一旦部落损失一些战士,对部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在这弱肉强食的草原上,他们很难继续生存下去,所以小部落尽可能的避免战斗,牛马羊被抢走了,反正草原上还有野生的,再去捕捉就可以,仅仅损失几百头牛马羊,短时间里不会对产生多大影响。

骑兵镇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草原上强大的部落吞并弱小的部落,弱小的部落则远离强大的部落,两个弱小的部落相遇,也要尽可能的避免发生战斗,弱小的部落承受不起一场战斗的损失。

从黑狼部落到风部落,再到白马部落,凡是夏国(骑兵)遇到过的游牧部落,都能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各个部落放牧牛马羊的时候,都会让族人将牛马羊向远离部落居住地的方向驱赶,还要尽可能分散到四面八方。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牛马羊要吃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扩大放牧牛马羊的范围,可以让部落在一个区域驻扎更长的时间。

第二个是最重要的,族人们在部落四周放牧,一旦有敌人来袭,可以提前发现敌人,放牧的族人赶紧将“敌人到来”的消息带回去,让部落早做准备,是与敌人战斗,还是选择逃跑,不会因为突然到来的敌人而让部落变得慌乱。

也就是说,游牧部落牧民放牧牛马羊时还有着为部落警戒的任务,越是弱小的部落,越会派族人往距离部落居住地更远的区域放牧,强大的部落反而不会在意敌人,甚至他们希望有弱小的敌人主动送上门来。

非常无奈的事情,骑兵镇想要再覆灭一个游牧部落,还要看运气,运气好了,就有一个实力不弱的部落被吸引过来,运气不好,发现的部落都是弱小的部落,能有可能出现连续几天没有任何发现的情况,地广人稀的草原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尤其那场天灾之下。

或许是坏运气都在前三天用掉了,第四天里,骑兵镇终于时来运转,与一个人口超过两千的游牧部落遭遇……

……

夏国步兵一个屯的兵种配置,一个什的刀盾兵,一个什的长枪兵,一个什的短弓手,一个什的长弓手,也就是说夏国的正规军中,一半是近战兵种,一半是远程兵种,两千人的队伍中,竟然有一千余名弓箭手,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比例。

面对集结所有可战力量的日部落,苏焱想法很简单,远程先将日部落所有抵抗力量消灭掉,再冲上去俘虏剩下的人员。

夏国交易给日部落的铜制武器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夏国战士们装备的皮甲比藤甲好一点,但也无法抵挡锋利的铜制武器的劈砍穿刺,一旦双方发生近战,夏国一方实力再强,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损失,就算是战后有更多的俘虏,也无法弥补夏国自身的损失,一个夏国战士要比两个甚至更多的成年男**隶宝贵。

更何况去年的战斗中,夏国又获取一批俘虏,奴隶数量大大增加,现有成年奴隶五千三百余人,未成年奴隶两千四百余人,合计七千七百余人。

夏国主要是在挖矿、筑城、修路三个方面用到奴隶,目前数量的奴隶勉强够用,没有必要为了多弄一些奴隶使得自身损失增加,奴隶的命可没有夏国战士的命宝贵。

“射箭!”

千箭齐发,和万箭齐发箭雨铺天盖地的场景差了很多,但是在如今的时代里也是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象。

“举盾!快举盾!”眼见着夏国阵列射出数不清数目的箭矢,日首领急忙大喊道,同时自己也举起手中的藤盾将上半身护住。

因为时间紧,日首领没有来得及穿上藤甲,也就没有站在阵列最前方一排。

实际上不需要日首领提醒,日部落阵列的人们看到夏国阵列射出箭矢,纷纷将手中的藤盾举起护住上半身,日部落阵列最前方是三百多名藤甲兵,藤甲兵后面的人们没有穿藤甲,但至少有五百人手中都有藤盾,他们纷纷将藤盾举到头上,以抵御从头上落下来的箭矢。

就在日部落人们快速做出防御姿势抵挡即将到来的箭矢时,不少人内心中都冒出一个想法:夏国人为什么隔着那么远(十五丈)的距离射箭,他们的箭矢能够射过来吗?就算是能够射过来也没有多少力量吧,连我们身上的兽皮都穿不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