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家贼难防(1 / 2)
“哎,如果当年没有分家产,那现在……”
丁老在旁边突然有感而发,看着汝窑无奈道:“两大故宫相提并论,如果单纯比较藏品数量,咱们故宫无疑完胜。可真比较精品的话,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当年溥仪虽为逊帝,但花销派头丝毫不差,400万两白银很快败光,开始入不敷出。只能将故宫珍宝向中外银行抵押贷款,结果难以赎回而大量流落海内外。”
“不光如此,他还有计划地利用溥杰、溥佳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将宫中珍宝以赏赐名义带出宫。仅1922年众多国宝被分六批盗运出宫。”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钟繇、怀素、欧阳询、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人的大量真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稿;宋马远的长江万里图;甚至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没有幸免于难。”
说到这里老爷子痛心疾首,呵斥道:“就连太监、大臣、宫女等也纷纷效仿,偷偷盗取宝贝,拿不走的就藏起来。当偷盗之事快要曝光时,居然丧心病狂的用一场大火将诸事化为灰烬。”
耿宝昌长叹口气,他是事件的亲历者,最有发言权道:“宝岛故宫之所以能跟咱们分庭抗礼,就是因为当年为保护文物不被战争洗礼,三次大规模南迁所致。”
“最大规模历时8年,行程万余里,运送文物的车辆人员艰难行走于蜀道之间。沿路敌机轰炸,遭遇匪类,不断临时更改行走路线和存放地点。最后以微小损失完成这场历时长久,数量巨大的文物迁徙之路,被国内外人士称为奇迹。”
“最后解放前夕,政府意识到大势已去,下令当时故宫院长马衡将文物运往金陵,再和金陵分院文物一起运往宝岛。经过马老的多方周旋和拖延,计划才搁浅,京城文物最终保留至今。”
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语中,鲁善工能听出当年千钧一发的危机感,如果没有爱过人士的舍生忘死,现在留下的说不定只有空空如也的紫禁城。
“在满洲当傀儡皇帝的溥仪计划潜逃,随身携带精心挑选出的57箱珍宝逃往通化大栗子沟,被老毛子军队俘获。其中文物很多散失,清明上河图就在其中,后来几经波折才回到故宫。”
“其他因为来不及拿走而藏在小白楼的国宝,被一个名叫金香慧的伪满洲执勤卫兵发现,引起众人哄抢。不少书画作品直接被撕成碎片,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三马图》被扯为三截。后来也是经过数次修复,才重现人间。”
“1945年是故宫文物流散的关键时刻,大量文物曾在街头以麻袋论价,珍品多,价格便宜,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
“当时一些投机商低价买入,然后卖给琉璃厂,成为暴发户。”耿宝昌回忆道:“我还记得当年亲眼见过的一件事,1963年4月,一个年轻人来到荣宝斋,用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
“经专家拼接后,竟然明四家赵孟頫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
“一年后又是这位青年,再次送来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每件国宝重器。可惜年轻人没有留下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赴东三省准备重金酬谢时,未能找到此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