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九十九章 中医,中医(下)(2 / 2)
除了药物,人体之外,还有各种罕见的病症,病症发作时候的表现,各种药方,治疗书籍,在这其中甚至还要学习阴阳五行等很多的知识。别说是其他人,就算是肖易在知道要学习多少东西的时候,他自己都感到了一点眼晕,这可不是短时间可以学习成功的。这也就是肖易,要是其他人的话,估计没有几十年的学习,还真的没有办法将这些东西全都融会贯通。
将这些基本知识学完之后,没错。虽然东西很多,但这也只是最基本的知识。将这些学完,跟融会贯通之后才能够进行最后的学习。而最后的学习当然就是进行治疗了。治疗的手段有很多,首先要进行的是对病症的诊断,望闻问切,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学习了。
所谓的望诊则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
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不好,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耳朵有问题就是肾不好。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在眼睛里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比如近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舌头边沿反应的是心脏问题,舌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胃养脾。
虽然只是最简单的一个望,在一般人眼中可能什么都没有,最多可以看到对方是美丽还是丑陋,但是在那些真正的中医大师眼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这还只是最基本的能力,传闻之中就有很多杏林大师一眼看过去,可以将对方身体的情况完全看的一清二楚,哪怕是身上有任何隐藏的矛盾他们都可以看的出来。
当然,这也只是传说中的大师能力,现在这个社会之中还真的没有人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而且就算是现在西方的一些医疗器具都没有办法将所有的病症全都看出来,所以他们当然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能力。而中医因为式微,所以学习的人少,大师出现的当然就更少了。
而闻则就简单一些,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一般只是对望诊的一种延续,当自己拿不准的时候,或者是表现的慎重的时候,才会有这第二步的出现,因为有身体有什么病症的话,可以很直接的就会展现出来,其中最简单的就要数气味。如果有心人是可以发现,一个正常人跟有病的人,他们呼吸出来的气味是有很大不同的。
同样,有不少的大师只是简单的进行气味的辨别,就完全可以判断出对方得了什么样的病症。
而闻是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指听声息;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前者是凭借医者的听觉器官,从病人的语言、呼吸以及咳嗽等声音中进行辨别;后者是凭借医者的嗅觉器官,来分辨从病人的体肤、口鼻气息及大小便等各种排泄物中所散发的气味。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诊察,了解病情的寒热虚实及病邪所在部位,并结合其他三诊所取得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即可得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诊断。如语声高亢而有力的,多为外感有余之病;若语声低微,少气不足以息,多为内伤不足之证。如说话声音粗壮、话多、有时怒骂叫号、奔走登高的叫做“狂言”;如症见神志昏迷,胡言乱语,前后颠倒而没有次序,声音粗壮的是为“谵语”。二者多为热证,如高烧病人多见谵语。若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行低微的叫做“郑声”,多属于气脱阳虚的虚证。
所以,古人有“实则狂言、谵语,虚则郑声”的说法。说话多出差错,乱无条理,过后自知,但再说又错,这叫“错语”,见于虚证。无人时自言自语,但人来即止,讲话无对象而喃喃自语,谓之“独语”,常见于癔病或老年性精神病等。另外,通过患者语声变异,如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以了解病变的部位。如病人表现安静,但不时发出惊呼的,多属骨节间病;如病人失音或言不清彻的,多属心膈间病;如病人语声细小而长的,多为头脑中病。这是从病人语声中辨别疾病所在部位的几个简单例子。
而切则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听诊差不多,只是中医一般都是直接用手指去探究,但是西医要用医疗器具来帮助才行。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