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全城搜捕掘三尺(1 / 2)

加入书签

李秘自然不晓得宋知微的心思,更不会知道,简定雍其实并不希望他离开县衙,而“高升”到理刑馆,毕竟李秘是他简定雍发现的人才,而且自己迟疑再三,才决定要用李秘。

然则李秘提出这样的技术来,宋知微等一干理刑馆的侦探们,确实识货的,顿时如获至宝一般,如此一来,简定雍心中自是吃味的。

不过连知府陈和光都对李秘青睐有加,宋知微都提出邀请了,他也不好拒绝。

只是他也清楚,进入理刑馆固然不错,但里头人事关系错综复杂,李秘只是刚刚当上捕快,贸然一头撞进去,只怕容易碰得头破血流,若李秘还算聪明,应该会留在县衙适应一段时间的。

李秘此时一心扑在案子上,与这些理刑馆侦探们一番探讨,他也是收获颇丰,起码对这个时代的刑侦概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理刑馆的侦探们对这些细作的存在也并非一无所知,事实上他们也一直在防备,更一直在挖掘这些倭寇细作。

在此基础上,侦探们给出的数据,通过李秘的法子,又在地图上得到了更大的范围缩减,如此一来,方向对了,范围更小,工作难度也就大幅降低了下来,想要清洗这些细作,也就更加容易了!

时间紧迫,宋知微也由不得这些手下与李秘继续开研讨会,得到了初步结果之后,便下发命令,调集大量人手,开始对划分出来的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

为了配合工作,宋知微让人把长洲县的人也叫了过来,吴县和长洲县素来不对付,明争暗斗是家常便饭,所以简定雍也有些坐不住,当即回县衙调集人手,加入此次的行动。

李秘乃是捕快,说白了就是跑腿的勾当,可眼下他却是走不开的,因为理刑馆还需要他坐镇中枢,又岂会让他去跑腿。

理刑馆的诸多馆差又随时向李秘汇报动向,随时做出应对策略来,诸如规划细作可能的潜逃路线等等。

宋知微作为指挥者,听取李秘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相应的决策,到了中午时分,果然开始有成果汇报回来,被抓的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倭寇细作!

这一消息也让人振奋不已,整个理刑馆都有些沸腾起来。

由于理刑馆、通判衙和同知衙都在府衙西侧,相距不远,理刑馆的热闹,也惹来了其他分衙的注意,听说理刑馆大抓特抓倭寇细作,而且成果斐然,其他衙门的人也都过来看热闹。

推官专掌刑名,不预他政,这是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后来又增加了审计钱粮的工作。

而作为正印官,知府统筹全局,通判管部粮,同知清军匠,左贰官如同知通判推官等各司其职之外,同知还兼管巡捕与河海之防,通判则兼管捕盗,劝农,修河牧马之类,而唯独推官,专掌刑名,即便有别的兼差,也只是临时的。

也正因此,在府衙之中,同知和通判可以设置几个人,但推官通常只有一个,而且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刑名。

由于理刑馆的特殊性质,也导致其他分衙对理刑馆很是嫉妒,平日里也多有明争暗斗,眼下见得理刑馆皆大欢喜,又有大功劳可以捞,旁人自然有些不太舒服。

苏州府事务繁重,同知本来增添了两名,但如今却只剩下黄仕渊一人独掌大权,此人如何,也可略见一斑了。

身为同知,兼管巡捕与海防,似倭寇细作这样的事情,难道不该是他黄仕渊的差事么?怎地也没人支会他一声?难不成理刑馆一家坐大,就可以藐视他这个同知?

李秘与馆差们还在忙碌,却不知黄仕渊已经在门外站了很久。

他并没有大发雷霆,更没有带着手下来打闹,身边只有一名师爷模样的长随,贴身跟着,时不时抬起眼眉,阴鸷地看着热火朝天的理刑衙门。

他已经打探清楚,理刑馆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完全就是因为李秘这个小捕快!

这般严峻之事,干系到倭寇细作,甚至于牵连出倭寇的阴谋来,难道就不该上报到同知衙门?

理刑馆虽然也有缉捕盗贼的职责,但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负责侦缉破案,抓捕嫌犯,审理案情,似倭寇侵犯这样的大事,难道不该由同知衙门来处决?

理刑馆的馆差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快便有人认出黄仕渊来,在这府衙之中,但凡低估这胖子同知的,最终都黯然落幕,甚至有人认为,陈和光如此低调,便是受到了黄仕渊的压制!

馆差哪里敢耽搁,赶忙报了进去,宋知微也是微微一惊,此时才醒悟过来,此事没有与黄仕渊打招呼,确实是他的失职,若认真计较起来,整个行动都要转交给同知衙门都是有可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