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破产的阴谋(1 / 2)

加入书签

听到代王求见后,朱由校立刻下令移驾代王府。大同总兵府和京城的朝堂一样,弥漫着腐朽与刺鼻的霉味,他一分钟也不想留在这里。马总兵恭送皇上离开大同府时,还拍着胸口表示一定不辜负组织上的重托与期望,忠肝义胆的模样,让朱由校几欲呕吐。

听到侍卫通禀皇上要亲临代王府后,朱鼐钧自然不敢怠慢,立刻安排礼仪准备迎接皇上。这时他却接到了一个更奇怪的命令,皇上说了,第一不要大张旗鼓;第二会面地点在望亲楼;第三两人会面之时,把太监宫女全都赶走,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一个不见。

自第一代代王朱桂开始,代王府的人从来傲视天下,地方官?一边玩去。今日代王亲临总兵府已是难得,更让随从们惊讶的是,代王竟然冒着凉意渐浓的秋风,恭恭敬敬地站在总兵府门口,似乎在等待谁。这少见的一幕激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八卦欲,众人皆翘首以待。

过了一炷香时间后,代王似乎欣赏够了总兵府门口的风景,轻轻搓了搓手,登上华丽的马车扬长而去,给周围吃瓜群众留下了一连串巨大的问号…

………………………………………………………………………………..

代王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天下第一王府”,自然不是浪得虚名。重八兄决定以皇上作为终身职业后,首批营造的藩王府邸便有代王府。这属于皇二代中很少见的,足以说明朱桂在他老爹心中的分量。

也不知道重八为何比较偏袒这个十三皇子,在赶跑了元朝钉子户分拆迁房的时候,准予代王府的营建面积,竟然几乎达到了紫禁城规模的一半。十三哥的奢华别墅,自然让其余排队等待的皇子暗自窃喜,等拿到钥匙打开大门一看,傻眼了:你妹,就一套二,还是平房…

如果只有以上两点,朱桂自然不敢过于跋扈,毕竟为人低调修身养性,乃重八兄向来的谆谆教诲。可天空一声巨响,朱桂闪亮登场不是没有理由的。他和明成祖是亲兄弟,还是亲连襟,都娶了徐达的女儿。所以代王嚣张地向世人宣布:我知道你看不惯我,去揍我哥啊…

朱由校此时身着一身便服,正饶有兴致地站在倒影池前,欣赏代王府的九龙壁。微风吹过之时,满池碧水荡起层层涟漪,此时再看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如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架雾于蓬莱仙境之中,端得气势磅礴,雄伟非凡。

匆匆赶回代王府的朱鼐钧,此时也换上了便服,只带两个亲随来到了九龙壁前。代王恭敬地来到朱由校的侧后方,略一弯腰拱手施礼道:“皇上,老臣朱鼐钧来迟,还望见谅。”见到转过身的天子,代王也暗暗夸赞一声,这真人可比允儿画的还要英俊七八分啊…

朱由校转过身虚扶道:“皇叔不必拘礼。方才要老皇叔在总兵府门前矗立良久,朕才顺利从侧门移驾,这倒让朕有些于心不安啊。”他转过身后,见到代王也是身穿便服,心里便暗暗点头,知道朕不愿意声张,他也以便服相见。这老头儿看来还不糊涂也不是个死脑筋。

相互见礼打了哈哈,又絮叨了一番不咸不淡的皇家情谊后,朱由校便让代王前面带路,他要好好欣赏一下这规模宏大的代王府。

……………………………………………………………………………………..

“皇上可知,这大同除了府内的九龙壁外,还有始建于辽国的观音堂琉璃三龙壁。三龙色泽绚丽,造型粗犷洒脱,塑造手法深谙北地风韵。另外城内兴国寺和天竺庙又各有一座五龙壁,论及造型精美和深远意境,与王府的九龙壁不相上下啊。”代王笑吟吟说道。

“额,原来如此。”朱由校心不在焉地回了一句,又说道:“皇叔,不知这望亲楼在那里,朕想去看看。”心浮气躁的朱由校,现在没心情和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说废话。大同的地方官员已然靠不住,他现在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皇族的想法。

朱鼐钧看着面色焦急的皇上,心里暗叹一句:皇上到底还是年轻沉不住气,仍需磨砺啊。皇上,您可知道,这一年多不仅是您过得煎熬无比,连我们这些藩王一个个也是如坐针毡,夜不能寐…

上得望亲楼后,朱鼐钧挥退随从侍卫,只留他与皇上两人,并严令左右,如无楼内旨意,任何人不得擅自靠近望亲楼三丈内,违令者,斩。

望亲楼,乃各地藩王远望京城,寄托对亲人思念的地方,因此多选择视野开阔之地建造,虽然风格各异,但普遍建筑高大,乃极目远眺之最佳场所。

朱由校在二楼负手而立,十月秋风带着如水凉意,从他英俊而沉默的脸上拂过;雄伟的大同城,在他焦急的眼神中,如同一座巨大的牢笼;而他脑海之中,更加遥远的京城,如同金秋的枫叶般,在风中飘摇不定…

……………………………………………………………………………………….

朱鼐钧见皇上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知道皇上在等着他开口,便轻叹一口气,上前道:“老臣为皇上贺,恭喜皇上在草原取得如此大捷。在万般困难之中,皇上慧眼如炬,一眼便发现了关键所在,更于镇安堡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老臣佩服的五体投地。”

朱由校转身看了朱鼐钧一眼,一撩长袍抬腿坐在茶桌边说道:“皇叔,您今年七十有三了吧,虽然孔子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但您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这是讽刺朕,还是恭维朕?”

朱鼐钧微微一笑,拱手道:“皇上,老臣是真心佩服,绝无半点虚言。更感谢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又一次保佑了大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