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四十七章对抗无处不在(1 / 2)
直道赵祯离开的时候,贤觉还是感觉自己在云里雾里,他没想到临走之前皇帝居然会说出如此赤裸裸的话。
“你在朕面前根本就没有选择,去吐蕃传教乃是佛门必须为之,否则佛门在大宋定然会更加难以前行!”
赵祯并没有安抚佛门的打算,事实上他根本就不需要,佛门和东城豪门之间的勾连用离间计并不好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
把大宋佛门的主力抽调到吐蕃去,如此一来自然而然的就能瓦解佛门和东城豪门之间的联系。
那些人可都是一切向利益看齐的,一旦佛门遭受如此打击,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被他们放弃,寻找新的利益伙伴才是东城豪门最想要做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离开了谁都照样运转,大宋的佛门已经接连遭受打击,百姓们对宗教的信仰已经见到了最低点。
而赵祯就是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佛门进行最后的绝杀,他不可能没事跑到大相国寺和贤觉和尚讨论佛门唯心,唯识的说法,他是皇帝,不是高僧,更不是辩论者。
佛门的边缘化做的实在是不好,他们不像道教,能够做到避世不出,佛门之中永远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永远都是前来许愿,还愿的百姓。
想要改变佛门,基本上不可行,赵祯也尝试过,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各种手段都使用过之后,赵祯发现,唯有“祸水东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作为帝王只要不提倡佛教,佛教就不会太过壮大,眼下既然有机会利用佛教对吐蕃进行文化入侵,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离开大相国寺,坐在马车上的赵祯便觉得自己的决定无比正确,既打击了佛门和东城豪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又对吐蕃进行了一次文化入侵,同时还为大宋解决了一个隐患。
作为帝王,赵祯非常重视布局,眼光一定要放得长远,这是他多年执政所发现的秘诀,一旦落后便会处处被动。
赵旭在这方面做得还算不错,赵祯已经打算把大宋科举以及文化的改革交给了他,对于之前欧阳修的事情,赵旭处理的很好。
没有大张旗鼓的调查,只是单独的和欧阳修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毕竟欧阳修也曾经是资善堂的讲经师傅,作为太子的赵旭和他之间的关系自然亲厚。
作为礼部尚书,身负改革文化的重任,同样也是他所追求的事情,欧阳修当然知道事情的利害,那些人利用莫须有来打击自己,为的就是使这次文化上的改革胎死腹中。
儒家定然是最不希望见到百家争鸣的局面再次出现的,而儒家的势力极其庞大,看似只有孔家在其中,可事实上又有多少官员也深陷囫囵。
一旦出现学术争鸣,那必定会在朝堂乃至整个大宋掀起一场大变革!
而赵祯要的就是这种大变革,这不光是推翻为儒独尊的地位,更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是一盘更为庞大的棋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