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1 / 2)

加入书签

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赵祯和大宋来说原本的改变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却成为了全部,每一天大宋都在改变,每一天赵祯都在改变。

他坚信那句充满华夏智慧的古老谚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几乎贯彻了华夏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也存在于最朴实的百姓心中的一个词语,变通。

既然个人的生活智慧都可以依靠变通来进行,国家更是可以,所以赵祯才会对眼下的一切进行改变,进行变通,任何不适用与现在的制度和陈规陋俗都要进行改变。

但他不会大刀阔斧,不会雷霆一击,更不会惟我独尊,这是一个需要春风化雨,需要缓缓而行的变革,让百姓去变,让社会去变,让人们自己去变。

所以他向包拯提出税法的改革,但却不自己制定章程,所以他才派遣蔡伯俙去治理中京道而不是早早定下目标让他去执行,赵祯要让自己的改变附和这个时代。

中京道的奏疏不断的向勤政殿传报而来,因为战事刚刚结束,中京道依旧挂着辽朝中京道的名义,还没有改变,甚至连地方上的州府城池,县治都没有改变。

赵祯知晓,这是蔡伯俙安定民生的一个步骤,对待这片土地,暂时不做出太大的改变,民心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动荡,方便也有利于他的治理。

蔡伯俙这段时间做的很好,身为一道之安抚使,他的权责很大,但也基本上达到了赵祯的要求,挑选了能员干吏入主一方州府,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官员被他以实际情况安置在了中京道的各个衙门之中。

蔡伯俙和中京道各州府官员在上疏中都提到了一个时间的问题,他们认为把中京道完全改变成大宋的州府需要时间,需要朝廷耐心的引导和官员们的配合。

赵祯看了奏疏,也看到了彭七以及各军传报回来的文书,这些官员做的很好,没有一个州府和县治出现叛逆,也没有出现打砸抢之类的乱象。

而其中最为出色的便是王安石所在的松山州,没错,这货又发挥了他倔强的性格,顽固的推辞了蔡伯俙给他安排在大定府的差遣,执意前往松山州,只不过很快他便用事实狠狠的打了蔡伯俙以及所有前往中京道官员的脸。

王安石不单单把松山州治理的井井有条,甚至连当地的百姓都被他融入大宋,他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了战争带来的后遗症,流民被安置在各种各样的劳役上,有饭吃,有地方住,甚至还有钱拿!

赵祯基本上是笑着看完蔡伯俙对王安石所作所为总结的奏疏的。

这“妖人”做的很绝,带兵直接抄了当地私通辽朝的契丹贵族们的家,从他们家中抄出的钱财全部堆积在衙门的院子里,院门大开!

所有路过的人不光能看到院中的钱财,还能拿!

这是真的拿,只不过在拿的时候一个书吏会拉着笔墨纸砚上前,记下你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亲眷等等,并把你编做临时的劳役,参与松山州州城的建设。

当松山城的百姓知道后,前往衙门拿钱的人立刻就多了起来,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三五人试探,之后便越来越多,几乎全城老少都前往州府衙门拿钱。

王安石也不傻,这些钱当然要花的有价值,并不是你想拿多少就拿多少的,越早来的人拿的越多,越晚来的人拿的越少,直到所有钱财分割完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