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五章人之本性(1 / 2)
<!--章节内容开始--> 掌柜的上完厕所回来,轻轻的吹灭了案桌上的油灯,重新躺到了床上,但因一晚上醒来的次数有点太多,导致他现在全无睡意,和自己的妻子闲聊道:“明天李大人要招待布政使周大人,还有几个文人学子,咋们明天可得小心行事,万万不能得罪了李大人他们。”
福满楼老板的妻子嗯了一声,不耐烦道:“知道了知道了,从今天下午你就开始跟我说这件事儿,你自己数数你都说了多少遍,你啊你,什么都好,就是唠叨这点太烦人。”
福满楼的老板很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寒酸书生,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磨练,他的身上早已没有那些书生的酸腐气,却也总喜欢把一件小事儿挂在嘴上念叨,就像这个时代的书生,整天念着四书五经一般。
天香楼的掌柜经常会接济乞丐,福满楼的老板也是一样,他的前半生跟当时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书生一样,贫穷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
其实他当年也是一个书生,屡次科举不中,当了十年秀才的他,只能放弃心中那不切实际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干点正事儿。
光绪二年他先是在福州的一个小学馆里面,当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但他没什么人际关系,也没什么丰厚家产,一个小小教书匠的工资实在是不够养活他和自己妻子。
尽管他在上课的时候很认真,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教他们四书五经,教他们自己曾经失败的科考经验,可没用,他的学生很多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有可能今天还在课堂上课,明天就要下地干活,或者跟着父母挑着货物,沿着大街小巷四处叫卖。
富家子弟中很少有喜欢读书的,因为就算考不上功名,他们也可以子承父业,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读书,却读不了,富人家的孩子不想读书,却被望子成龙的父母逼着来.......
但不管是什么父母,望子成龙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的,可在那个年代,身份出身早已决定了一切。
你爷爷是佃户,你爸爸是小贩,如无意外,那你这辈子也只能和上辈人一样。
出最大的力气,过最苦的生活。
相反你爷爷是大商人,你爸爸是官员,如无意外,那你这辈子也只能和上辈人一样。
出最小的力气,过最好的生活。
咸鱼翻身?
你们家有祖坟吗?!有冒青烟的机会吗?
一辈子都在和八股文较劲,涉世未深的福满楼老板对此感觉这很不公平,于是他决定做点什么,至此以后,每天他都会趁着晚上没事儿的时候,去找自己曾经的学生,去找那些想读书却又不能读书的孩子,他喜欢看孩子那清澈,而又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神,为此哪怕是走上十几里的路他也不在意。
这并不是家教,因为他是免费教那些孩子书中的圣贤之道,不收取丝毫的费用,他只是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儿,自己的学生可以成功。
这只是一个落魄秀才简简单单的愿望。
可他却迎来了一个巨大的阻力,孩子的父母。
那些穷苦孩子的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把时间浪费在书本之上,学一门手艺,吃饱饭才是上上路。
再者,看眼前那个瘦弱寒酸的教书匠,自己的孩子跟着他学习,万一以后成了他这幅模样怎么办?天天就知道抱着一本破书看来看去的,也不知道他看出了个什么东西,种地好歹也能吃上口饱饭,这个教书匠一个月累死累活能拿上几钱碎银子?
当时的福满楼老板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不允许自己教孩子读书,学会四书五经就可以去科举,去考功名,就算考不上,也可以感受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难道不该了解,知道吗?
和当时的很多书生一样,福满楼老板的思想被那封建时期的产物,八股文,彻底禁锢住,变得麻木,变得心智不悟。
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有人不认识屈原,有人不认识李白,只识得八股,只会说着一口之乎者也,除此,什么也不懂。
而到了后来,福满楼老板也终于懂得,理解了那些父母想法。
在初为人师之时,福满楼的老板还很高兴,因为是刚刚来到福州,以前的他只是一个乡下孩子,所以当时经常能从他的嘴里听到那句咬文嚼字的“之乎者也。”
这似乎是在告诉大家,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那代表读书人的长衫也永远穿在他的身上,不管如何总是那么的干净,不染污垢。
虽然在工作上,他的上司经常会欺负他,让他多干活。
虽然在生活中,当地的举人老爷,当着自己学生的面,嘲笑他是个无能的废物。
对此,他只能憨厚一笑,用笑容来掩盖自己的尴尬与失落,可那时的他还是蛮骄傲自豪的,因为他是一个秀才,一个他自以为会让大家崇拜的读书人。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福满楼的老板变得越来越沉默,以往挂在嘴边的之乎者也,也变成了柴米油盐,因为他的孔圣人,朱圣人,不能让他吃饱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