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章 入学,不啻于赴京赶考(2 / 2)

加入书签

她的左边,是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对面,是一对儿年轻的男女孩,大概十八九岁。男孩,坐在靠过道的外面,女孩坐在杨文斌的对面,靠着窗户。

那个女孩儿,细眉大眼,瓜子脸,是时下最流行的美脸,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应该也是新开学的大学生,好像很健谈的样子。杨文斌一上车,就听见她在不停的说话,和旁边的男孩儿。

看两个人,聊的很亲密的样子,大概是情侣。

杨文斌,上车之后,待列车启动了,人也安静下来之后,从随身的旅行包中拿出来,一碗康师傅方便面,然后来到进两个车厢之间的热水器,撕开方便面的盖口,接了大半桶开水,没过方便面的面团,再把盖压上,端了回来,放在靠窗户的小桌子上。

过了大约五分钟,杨文斌,将泡好的方便面打开,又加了两根火腿肠。他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作为今天晚上的晚饭。

车厢里弥漫着方便面的香味,对面的女孩,厌恶地皱了皱眉毛,转过了脸,面向窗户。

到了吃饭点儿,对面的小情侣,等餐车推过来的时候,要了两个盒饭套餐,男孩还要了瓶啤酒,和女孩边吃边喝边聊起来。

对付完了晚饭,杨文斌,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这是一本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杨文斌以前也很想看,工作太忙,时间太紧,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翻一翻,现在在车上无聊,他特意找出了这本书,带在身边,准备在路上看。

列车,以二百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铁轨上奔驰着。

乘客们,陆陆续续的,或者吃方便面、面包,或者去餐厅吃饭,或者是,来回往来的购物车上,买现成的盒饭和套餐。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到了黄昏。外面的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车内的乘客,有的开始闭目养神。有的和认识不认识的乘客,开始搭起讪来。

这些,杨文斌都没有参与,他打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认真地读了起来。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考察。

第一,战争决不是孤立的行为。战争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的扩大也不是瞬间的事情,相反,它需要一定的准备,它同战前的国家生活密切联系,是由一定时期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引起的。

第二,战争不是短促的一击。整个战争是由一系列边疆的军事行动组成的,由于交战双方都可以把对方前一行动及其一切现象,作为衡量下一行动的尺度,因而军事行动向极端发展的趋势又会得到大大的缓和。

第三,战争的结局也不是绝对的。战败国往往把失败看成是在将来的政治关系中还可以得到补救的暂时不幸。

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它又表现为如下三点:

其一,政治是整体,战争是部分,政治产生战争。在考察战争与政治这两个相互矛盾着的因素时,既应注意对它们进行分别的研究,又应善于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进而从总体的意义上认识战争的起因问题。

其二,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或政治是头脑,战争是工具),政治操纵战争,军事观点从属于政治观点。

其三,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不因战争的爆发而中断。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克劳塞维茨批判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战争在爆发之后,就会脱离政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东西,一种按自己路线发展的东西。

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尽管战争是由政治目的引起的,战争必须服从战争意志的支配,但政治目的并不因此就可以任意地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战争虽然是一种政治交往,但它又是一种与人类其他政治交往不同的活动方式,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

战争是一种巨大的利害关系的冲突,这种方式是用流血方式进行的,它同其他冲突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